民国留学生学印染专业,民国留学生学印染专业怎么样

1912-1940发生了什么事?

民国元年(1912)

1月30日,甘军攻陷礼泉南坊,民军杨仁天部退守咸阳。除夕,甘军陆世涛夜袭礼泉,民军邱彦彪部退回咸阳。

2月21日,陆军反扑咸阳,屯军吴家堡。23日甘军发动猛攻,民军退守县城。清军据娘娘庙攻城。危急中,得省城援军相助,击退甘军。24日,民军分三路向北塬反击,甘军稍战退至店张驿。后两军议和。

3月21日,甘军再犯咸阳。驻咸毅军败逃时大肆抢劫商家店铺,过渭河后又掠夺牲畜财物。

民国二年(1913)

5月1日,咸阳成立三等甲级邮局。

民国八年(1919)

9月11日,咸阳发生瘟疫。初,人腹痛呕吐,继而遍身青肿,一二日即死,死人很多。

民国十二年(1923)

康有为来咸阳,遍谒西汉诸陵墓。

民国十三年(1924)

7月29日,中共西安党组织派赵葆华随同陕西省学生雪耻会西路代表窦钧和上海学生雪耻会代表黄万平来咸阳,召集咸阳各界千余人参加大会,揭露帝国主义在上海的罪行,并在咸阳成立了学生雪耻会。

民国十五年(1926)

12月,咸阳县立高小校长李敷仁成立北杜农民协会。

民国十六年(1927)

3月,根据中共陕甘区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定,中共咸阳特别支部在东华亭(在今中山街)成立,张怀义任书记,共有党员6人(张怀义、李特生、王宝诚、何藻轩、张祜、张次箴),直属中共陕甘区委领导。同时,建立了共青团咸阳特别支部,李特生任书记。

3月1日,英国帝国主义又出兵上海,用武力胁迫革命的消息传到咸阳,咸阳各界成立反英大同盟,在城内老院(在今勤俭北巷)召开反英大会,由共产党员王宝诚主持,有3000人参加,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

4月21日,在东华亭召开咸阳农民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百余人,选举出6人筹备委员会,张怀义任主席,大会决定各村农协积极组织农民自卫军,保卫农民的利益,到5月份,全县农协会员发展到7000余人。

5月,为缅怀李大钊烈士,咸阳人民曾把当时设在凤凰台的县图书馆改名为“大钊图书馆”。

6、7月,关中咸阳支部在关帝庙(今学道门巷)里举办了一期农民运动讲习班,县、区农协会干部及教师养成班部分青年30多人参加了学习。学习了政治学概论、中山主义、中国农民理论大纲等。

民国十八年(1929)

关中大旱(1928~1930),咸阳(含今秦都区)原有113800人,灾后减少32577人,绝户300有余。因灾荒地价猛跌,旱地每亩5~8角,水浇地也不过10余元,小农度灾出卖的耕地已占到本县耕地总面积的30%以上(据当时天津《大公报》和西安《民意日报》调查资料)。

民国十九年(1930)

美籍天主教徒在城内谷家巷教堂用手摇发电机,在咸阳首次放映无声黑白电影。

民国二十一年 (1932)

6月19日,急性霍乱从潼关入咸阳,疫情持续三月,各村死人不计其数,有的绝户。

民国二十三年(1934)

3月1日,咸阳裕农油厂(今咸阳绒布印染厂附近)建成投产。

10月20日,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以及张学良、杨虎城来咸阳,参观毕原诸陵。

民国二十四年(1935)

1月,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段动工兴建,建成咸阳火车站及渭河铁路桥。1936年1月通车咸阳。

8月,咸渝公路咸阳至耀县正式通车。

民国二十五年(1936)

1月,民国政府中央银行在咸阳创办打包公司(在今陕西第八棉纺厂内),资金法币50万元,有英国制造的200匹马力发电机两部,打包机一部,职工300余人(多为临时工)。

10月,陕西省政府在咸阳创办酒精总厂(在今华星无线电器材厂内),日产酒精16.366万市斤,当时为西北最先进的酒精厂。1938年由经济部接办,后该厂迁往四川资中县。

是年,开始修建咸阳至同官(在今三原东)的铁路,1940年全线通车。

12月16日,红二方面军徐海东部进驻咸阳,全县各界在城内东街城隍庙对门剧院举行欢迎大会。

民国二十六年(1937)

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红军奉命撤离,咸阳部分青年参加了红军。

民国二十八年(1939)

3月,在今底张镇建成飞机场(军用)。

9月13日,日本飞机在咸阳县投弹55枚,炸死34人,炸伤72人,炸毁房屋98间。

是年,建成咸阳第一所初级中学~周陵中学。

民国二十九年(1940)

8月,由湖北官布局和咸阳打包公司联合创办咸阳纺织厂(在今陕西第八棉纺织厂内)。

上海普陀区的名人?

杨兆顺 

  杨兆顺,男,汉族,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坚守基层工作一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忠实践行“让居民过上好生活”的庄严承诺,以公正化解矛盾,以包容疏解难题,以爱岗尽责促进社区和谐。

梁慧丽 

  梁慧丽,女,汉族,1955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社区党委副书记、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作为社区班长,十几年如一日有求必应、有急必到、有难必帮。她说到做到,履行诺言,每年为居民扎扎实实办一件实事,为小区通社区公交。

徐虎 

  徐虎,出生于50年代,1975年,徐虎进入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成为一名水电维修工。担负起管区内 6000多户居民的水电维修、房屋养护工作。徐虎的父亲是工人,母亲是菜农,过去的家境并不宽裕。徐虎读书时,一直都靠学校发给的助学金。

刘翔 

  刘翔,1983年7月13日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中国男子田径队110米栏运动员。中国体育田径史上、也是亚洲田径史上第一个集奥运会冠军、室内室外世锦赛冠军、国际田联大奖赛总决赛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多项荣誉于一身的运动员。2004年,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以12.91秒获得金牌。

陆昱霖 

  陆昱霖,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2003年前活跃在音乐舞台,歌舞演技俱佳的他在2003年正式以演员身份出现在大家面前,拍摄第一部作品《101次求婚》,饰演-。 2005年参与拍摄3D史诗片《解礼民》,饰演汪浩一角。 2009年主演青春爱情励志电视剧《大约在冬季》

陆立 清 

  陆立,字价人,明詹事陆深之孙,少随其父迁居真如,为宝山县庠生。品学为乡里所敬重,为文得力于《史记》、《汉书》,因见真如没有里志,恐文献失传,于是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起,广泛搜罗采访,综核参考,分门别类汇集成书,历时六载,志稿经7次修改。

张涵 明 (1609~1645)

  张涵(1609~1645年) 张涵,字凝之,桃浦厂头人。平时研究兵法韬略。史可法守扬州时,聘为礼贤馆士,后委标下都司。张拟防范应急措施,获得嘉奖。升任内营游击,行参将事。曾受命至江南募饷,克尽其职。清兵攻扬州,张分主北门防务。

严衍 明 

  严衍(明) 严衍,字永思,号午亭,别号拙道人,桃浦人。明万历年间秀才。为人刚直,一生未仕。隐居教授,各地名士前来从学者百余人。严好学不倦,治学严谨。且功于书法,作擘窠大字,刚劲奇伟,人得其墨迹,如获珍宝。其时宦官魏忠贤权倾一时,各地纷建魏生祠

王益珠 (1957~1986)

  王益珠(1957~1986年) 王益珠,女,祖籍江苏。幼年就读曹杨新村民办一小。1970年10月参加区小学生田径测验获60米第一名,成绩9秒1;跳高第二名,成绩1米23。1971年入学曹杨三中时,参加普陀区少年田径队集训。经刻苦锻炼,腿部力大……

王阿桂 (1908~1985)

  王阿桂(1908~1985年) 王阿桂,真如北石村人。自小随父王松富在真如镇设摊出售白切羊肉。日久摸索到一套制作白切羊肉的独特方法。每天选购山羊,入夜后活宰,连皮切成小方块,先出白水,再放入延续下来的老汤内加陈年老酒闷煮。至凌晨出锅销售时,……

赵文洲 (1903~1967)

  赵文洲(1903~1967年) 赵文洲,出生于沪西赵家花园世代花农之家。8岁随父学种花。擅长插花技术,精通树桩盆景制作。所生产的花草树木,由小贩登门批售,或送至斜桥花木市场出售,名贵品种曾远销国内外市场。赵于种植实践的同时,潜心研究多种草木的……

汤桂芬 (1918~1964)

  汤桂芬(1918~1964年) 汤桂芬,女,原名汤大心,曾用名汤关弟,出生于上海沪西地区。父是日商内外棉四厂打包工。小时曾在水月华小学读书。民国16年(1927年)在小沙渡一家弄堂小厂当童工。民国20年进内外棉五厂做养成工。后进内外棉十四厂当……

严裕棠 (1880~1958)

  严裕棠(1880~1958年) 严裕棠,号光藻。沪西严家宅人。19岁进英商老公茂洋行当学徒,继任洋行主皮文斯私人助理,后进公兴铁厂当跑街、副经理。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杨树浦太和街与人合办小作坊,取名大隆铁工厂,从事纺织机器修理。光绪……

沈阿二 (1891~1956)

  沈阿二(1891~1956年) 沈阿二,上海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8月进三新纱厂(后改名申新九厂,迁澳门路现址)当揩车、平车工,先后工作50多个年头。解放后,沈阿二被提为粗纱间保全生产组长、技术员等职。沈怀着强烈的翻身感、责任感,于1……

潘守仁 (1892~1953)

  潘守仁(1892~1953年) 潘守仁,字翔麟,小名生涛,沪西草鞋浜人。先以卖柴谋生。后沪西地区工业发展,遂改行,向中外工厂兜售竹木器卫生用品,因勤快守信,生意兴旺,获小康。后受日商内外棉厂委托,代购地皮,潘贱价零星买进小块土地,拼成整块后,……

杨杏堤 (1883~1944)

  杨杏堤(1883~1944年) 杨杏堤,字猛钟,真如镇南栅街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在杨树浦入股达丰纺织印染厂,任厂长。民国8年(1919年)扩大生产规模,厂址迁至曹家渡吴淞江北岸。杨曾赴日本考察3个月,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设备。首创先……

孙良惠 

  孙良惠(?~1930年) 孙良惠,又名张良惠,满族。民国9年(1920年)在上海日商同兴纱厂做工,10月参加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李启汉开办的工人半日学校学习。民国10年,参与筹备组建沪西纺织工会,被日商开除,到一家银行当门警。民国11年冬,……

李良 明 

  李良(明) 李良,真如人,字尧臣,明成化五年(1469年)进士,任南京刑部郎中。任内办案通达,甚得大司寇器重,诸署疑难案件,均移交其裁决。后出任瑞州知府,瑞地风俗犷悍,好告状。李到任后,首先释放被株连者和证据不足者,而严治主犯,狱事渐息。时民……

秦良玉是谁?

  一、中国历史上,秦良玉是唯一一位正式被当朝皇帝册封为女将军的,虽然不是元帅,但只是称呼问题。   二、秦良玉的历史作用:数十年在地区自治间安乡护土,心向中央政府,忠贞不贰,破家为国,数赴国难,最终为大明铮铮直臣,至死不叛国,不降清。以后人眼光看她在当时历史所起作用无法严格确定,秦良玉一生都是为明王朝尽忠,现代人毕竟出发点不同,站在所谓农民军立场的人,更有一些拥护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必然观点的人都会对其当时历史作用有不同的说法。不过她的传奇对于后世特别是近现代时期有很大影响。摘录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   1、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   2、1908年,胡适也写道:「中国历史有个定鼎开基的黄帝、有个驱除胡虏的明太祖、有个孔子、有个岳飞、有个班超、有个玄奘,文学有李白、杜甫,女界有秦良玉、木兰,这都是我们国民天天所应该纪念着的。   3、冯玉祥:“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4、“金印夙传三世将;绣旗争认四川营”。为清朝教育家李西讴《吊秦良玉四川营遗址》诗句联。四川营为秦良玉兵营驻地,在今北京市内。   5、 秋瑾《满江红》   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自由香,常思爇;家国恨,何时雪。劝吾侪今日,各宜努力。振拔须思安种类,繁华莫但夸衣玦。算弓鞋三寸太无为,宜改革。   6、陈天华的《警世钟》以秦良玉为模范,奉劝妇女必定也要想救国。   7、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本(中华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第四册,民国元年四月五版,中华书局)   8、台湾高中语文课本:国立台中第二高级中学 《国文科补充资料(1)》 咏物咏人篇,中二中 洪豊本 编辑整理,崇祯赐秦良玉诗   《女子新读本》,杨千里编,文明书局1904年出版。讨论中国历史上的妇女。如孟母、班昭、木兰、秦良玉等      9、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天福染织厂(现上海第二十漂染厂)登记注册“秦良玉”印染布   10、文艺作品:小说:文公直著 武侠小说《女杰秦良玉演义》、日本井上佑美子《女将军传》、网络作家梦入神机玄幻小说《黑山老妖》,《中国历代名女——奇女传》、四川文艺出版社《女帅秦良玉传奇》、民国时期《明代女将秦良玉》,土家族老作家孙因的历史小说《秦良玉》   台北林子钧《忠义英雄传》,1966年著名作家谢冰莹出版通俗小说《秦良玉》(台北正中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故事》--(清)吴炽昌《客窗闲话续集·秦良玉》 、《女聊斋志异》(清) 贾茗辑   11、国外也有对秦良玉的评价,可以算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女性之一Worldwide Guide to Women in Leadership——全世界女性领导人物的榜样 、WOMEN IN POWER (掌权的女人)   Female leaders and women in other positions of political authority of independent states and self-governing understate entities   1613-48 General Qin Liangyu in China

亭趾地名由来?

建置沿革据传宋时有异僧至其地,募资建亭于村之西,中设大士像,颇著灵异。里人神之,而亭祗以名。

亭趾之名,或系“亭祗”之讹传。民国为亭趾乡,解放初仍称亭趾乡,1958年称亭趾公社亭趾管理区,1983年重建亭趾乡,1988年改建为亭趾镇。

古代一钱等于多少文?

基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 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 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 八钱三分?

白?面(斤) 九文

银每两换钱 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 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 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 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 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 ,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 :“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